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教授观点】 刘志铭: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加快把短板变为潜力板

2023-08-28 17:22:00 来源:院科研办 点击: 收藏本文

原文转载于2023年8月28日南方日报第A07版

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308/28/content_10072572.html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正视和解决的难题,也是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习近平总书记4月视察广东时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其中包括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加快把短板变为潜力板,这是广东在新发展阶段破解城乡二元发展难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的重大战略安排。

    深刻认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通过实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振兴发展“三大抓手”、“一核一带一区”、乡村振兴战略和都市圈建设等重大举措,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逐渐缩小,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并形成了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但与此同时,广东的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平衡绞缠在一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粤东粤西粤北县域产业发展平台和经济实力较弱、内生动力不足,城镇化对乡村的带动作用不够,城乡间资源要素单向流动和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仍然存在。在新发展阶段,实施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本思路的“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是广东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对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具有重大意义。

    以“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重要抓手。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来自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县域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的投资需求是当前牵动庞大内需的增量空间。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而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重要的环节。与此同时,通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城乡供求有效对接。这样,也就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了。正因如此,在新发展阶段,应该在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视野下促进城乡经济循环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以“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通过对县镇村各自的功能定位科学把握,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并强化县镇村之间的要素资源流动和经济循环,有助于打破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之间找到契合点、结合部和缓冲带,从而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以“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在经济总量和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广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却一直是发展的最大短板。通过实施“百千万工程”,补齐落后地区的发展短板,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大乡村振兴力度,实现强县促镇带村富民,将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整体提升区域竞争力

    面对新发展阶段广东进一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和肩负的使命,应该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本思路,统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重大战略,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乡村协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双向开放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以及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的空间布局,壮大县域综合实力,有效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共同富裕,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整体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首先,依据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创新城乡规划,以空间治理的完善推动城乡发展空间的融合,推进规划建设一体化。将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推动区域发展规划与城乡融合发展规划有效衔接,改变过去各地规划之间不协调、乡村发展规划与全省区域发展规划不衔接的状况。借鉴美国和英国的新城镇开发策略,重点加强对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引导城乡人口的合理流动。在重点小城镇建设的选择上,可以借鉴浙江的经验,选择城乡结合部等交通便利易受城市中心区功能辐射的区域建设特色小镇,培育形式多样的“城乡连续体”。针对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以县域为整体推动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

    其次,以完善土地等产权制度为重点,推进城乡要素市场融合。大力推进广东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城乡良性互动中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源资本资产,破除城乡之间“人、地、钱”等关键要素在自由流动、有效配置和平等交换方面的制度障碍。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落实农村集体“三资”权能,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要素市场配套改革,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充分双向流动。

    最后,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社会融合。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建立农村综合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实现县镇村功能衔接互补,形成城乡区域发展的协同力与聚合力。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融合、带动新型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

    在县域发展方面,要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等因素,科学把握各县域的发展定位、方向、路径、重点,构建符合本地实际的县域产业生态系统,以差异化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重点是打造县域产业发展平台,完善县域产业平台配套设施,推动产业进园区集聚,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入驻园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所有县域主导产业特别是工业产业全部入园发展、组团发展、链群式发展。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条件的地区按照中等城市标准建设县城,按照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人口流失县城分类发展,不断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和辐射能力,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提高县城就业容量和就业质量。

    在乡镇层面,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加快培育一批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和特色小镇,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增强乡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乡镇连接城市与农村的节点和纽带作用,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在乡村层面,可根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将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等不同类型,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多元产业。在村庄规划方面,要突出广府、潮汕、客家、粤西等不同风格、风貌,做好建设导则,避免乡村景观城市化和乡村开发过度商业化。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加强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作者系九游官网网页版登录和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九游官网网页版登录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广东省社科规划基础理论研究重大项目(GD20ZDZMK01)阶段性成果